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一)

日期:2008-02-20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节选)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康保成 宋俊华 倪彩霞 郑守治

一、陆丰皮影戏的历史与价值
     陆丰皮影戏始于何时,到现在仍是个迷。我国皮影戏的远源是古代的招魂巫术,近缘是汉代以来传入中原的佛教文化。最迟在唐中叶,我国皮影戏已经形成 ,至宋则大盛。有专家把我国皮影戏分成三个流派,即滦州影、陕西影和潮州影。也有人分成七派,即在上述三派之外加上湘赣、山东、西南、江浙四个流派。无论何种分法,陆丰皮影戏无疑属于潮州影一系。有人推测,陆丰皮影乃是宋代从中原传至杭州、闽南,宋末由闽南移民带至海陆丰地区。由于缺乏文献记载,这一推论是否确实,已无从知晓。
迄今有关潮州皮影戏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明嘉靖刻本《荔镜记》传奇第六出,描述潮州元宵夜灯会,有“打锣鼓动乐抽影戏”的唱词,(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5:381)“抽影戏”即指皮影戏。清乾隆时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风俗”记云:“夜尚影戏,价廉工省,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惟官长严禁,嚣风斯息”。(潮州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1:136)
清初,陆丰与潮州府所辖惠来县接壤。不难推断,陆丰皮影戏最迟明末清初已经十分兴盛。《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在“轶文传说”部分引《海丰县志》编委会干部余少南民国三十年(1941)抄录的明嘉靖编、清乾隆重修的《碣石卫志》“民俗”篇,有“每届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的记载。(谢彬筹等,1993:472)可参。
     值得注意的是,活跃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省南部皮影戏,同属潮州皮影系统,却往往被认为来自海陆丰地区。例如吕诉上《台湾皮猴戏之研究》认为:台南一带的皮影戏,是太平天国时由海陆丰、潮州、汕头一带传到福建诏安、漳浦等地,然后传到台湾。(吕诉上,2000)台湾行政院新闻局网页介绍,台湾“皮影戏则是传自潮州的海丰、陆丰”。(台湾行政院新闻局,2000)花莲师范学院美劳教育系杨仁兴《传统民俗工艺》第九讲也说,台湾的皮影戏“属潮州皮影系统,传自潮州的海丰、陆丰。”(杨仁光,2001.1.8)
从地域上看,吕诉上提到的几处地名中,距离台湾最近的是闽南的漳浦、诏安。与诏安接壤的是潮州所属的饶平县,而海陆丰则在潮州之西,离台湾最远。按照吕文的说法,则海陆丰应当是潮州皮影戏的兴起中心了。这一说法,与潮州皮影来自民难的传统说法恰恰相反,值得我门进一步深入研究。福建漳浦皮影老艺人陈郑煊《皮影戏杂谈》说:皮影戏“是由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传入福建的诏安、漳浦等地。”(陈郑煊,1991:4)西德学者布海歌(Dr.Helga Werle-Burger)博士所做的调查结论也说:“潮州出皮影,广延于中国内陆。”(吕诉上,)若此,包括海陆丰在内的潮州皮影戏,曾经传播到每闽台及其广大内陆地区。这是国内学术界很少注意到的问题。
认为台湾皮影戏来自海陆丰,或许另有一个解释,就是潮州地区的皮影戏自清末以后都陆续改变为“纸影戏”,而海陆丰则一直保持着传统皮影的表演方式。“纸影戏”与皮影戏的最大不同,就是取消了灯光和影窗,把平面影偶改变成立体戏偶,戏偶背后用三跟铁棒套上竹管操纵。尽管纸影戏纸影戏的操纵方式仍同皮影一般,但由于取消了光和影,所以本质上已经蜕变成了木偶戏,故又称为铁枝木偶、铁枝傀儡或铁线戏。而据我们了解,民间的皮影戏也已经基本上绝迹。若此,陆丰皮影就成了大陆地区硕果仅存的潮州影戏。
陆丰影戏的影人、影景一般用牛皮制成。以前影人约高六七寸,后来加大。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五官轮廓分明,与北方影戏的人体个部分比例高度夸张、五官轮廓不尽分明有显著区别。在雕刻方法上,陆丰皮影錾刀、雕刀并用,一般是先用錾刀画出轮廓,后用雕刀装饰。最具特色的是旦角两臂悉用布帛制成,这较之北方影戏,虽然没了肘关节,却能使动作柔和而又多变。
陆丰皮影的光源以往用豆油灯,后改用汽灯,1949年以后逐步使用电灯。加之制皮技术提高,从不透明到透明,故影像的清晰度随之提高,色彩较前鲜亮。
      陆丰皮影以福佬方言演唱,对白亦用方言。其音乐结构以曲牌连套为主,曲牌名称大部分遗失,知名者只有[四朝元]、[下山虎]、[驻云飞]、[锁南枝]、[红纳袄]等数支。唱腔中也采用了一些民歌小调,但其主体是正字戏大板曲的“易语而歌”,拉腔唱“啊咿嗳”。行腔高亢,往往一唱众和。
与北方影戏相同,陆丰皮影均在夜晚演出。有时演出“天光戏”,要一直演到天亮才结束。演出有武戏、文戏之分。一般上半夜演武戏,下半夜演文戏,俗称“半夜反”。武戏以武打动作为住,极少唱腔,伴奏采用正字戏的昆牌子,念白多数用正字。文戏以唱、做为主,念白用白字。
陆丰皮影剧目相当丰富。1949年以前,可以连演几十个夜晚不重复,但现在大部分剧目已经失传,例如四大连台本戏《高文举》、《祝英台》、《秦雪梅》、《吕碧英》,还有《三十六变》、《桃花过渡》、《张碧英》等。现在基本上已经不能演出。有的剧目,如《刘全忠逗花轿》是皮影独有的剧目,其他剧种没有。再如《珍珠记》,海丰白字戏以前只有《扫窗会》等片段,后来请皮影戏艺人传授才给凑全。
     在海陆丰地区,皮影戏地位很高。演出时皮影班的鼓没有开,大戏班不敢开。所以大戏班往往要请皮影班早点开鼓。陆丰皮影供奉田元帅(或称“田老爷”)为戏神。艺人传说,皮影是唐朝来的。李世,民登基时,有一个苗元帅(是十八翰林之一)创建了梨园子弟,以梨叶弄影,治好了国母的病,此后就诞生了皮影戏。苗元帅后来被斩了头,“苗”字去了草头就是“田”,所以皮影戏艺人供奉田元帅。另一个传说是:唐玄宗时,他手下的大将雷万春小的时候,母亲生病,雷万春以梨叶弄影娱母,使母亲恢复健康,此后唐玄宗命令在长安上演皮影戏,后来,雷元帅因违犯军令被斩了头,“雷”字去了“雨”头就是“田”,所以后来以田元帅为戏神。这两个传说大同小异,大概同出一源,后因多年口耳相传产生分歧。
陆丰皮影每到一个新地方演出,有“洗叉”之类的“净场”习俗和开场戏《搬仙》的演出。“净场”时,所有观众都必须暂时退出观看场地,由演出的主持人杀鸡、燃放爆竹,艺人在后台敲大锣大鼓等以示驱邪,之后才允许观众入场。《搬仙》是开台例戏,演出《跳加官》、《跳三仙》(福、禄、寿)之类的吉祥戏。本来用正字表演,现在改为念白字。《搬仙》之后,要有一个名为“大头坎“的角色,念一段“顺口溜”。“大头坎”头颅奇大,前额突出,后脑拖一条发辫,着马褂,作绅士状。顺口溜以当地乡约乡规为内容,语多诙谐,表演滑稽。这一特殊节目未见于其他剧种,当是陆丰皮影艺人的创造。这一节目在后来的演出中往往被省略。
就在潮州皮影戏蜕变成铁枝傀儡之时,陆丰的皮影戏仍十分红火。据陆丰专业皮影剧团提供的《古老而新生的陆丰皮影戏》一文介绍,民国初年,陆丰产生了一位著名的艺人陈乃月,被誉为“工夫真本,任考不倒”。此外,卓勤、蔡强、陈在、卓幼儿、蔡娘仔等人都是活跃在20年代至解放初期的影戏艺人。今年年届八旬,仍然执着于皮影艺术的老艺人蔡娘仔对我们说,现在是“一日阉九猪,九日无猪阉”。而当年演出是没有停止的,正月做起,直到三月才少一些。终年不停止,年年都做。那时皮影戏班很多,甲子、壕头、上田、碣石、湖东、博美、西陂,都有皮影班。“我懂事以来陆丰每个都去演出过,还做到海丰去。”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当年陆丰皮影演出的盛况。
     现在,陆丰皮影不仅在广东全省硕果仅存,而且也是我国三大影系之一的潮州影戏在大陆的惟一的遗存。它可以与台湾影戏互相参照,完整体现潮州影戏的面貌;也可以与北方影戏比较,完整地再现我国皮影戏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陆丰皮影戏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