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碣石传统节日:清明节(过纸)

日期:2016-03-31    阅读: 次   来源:碣石在线    录入员:曾弘真    查看全部评论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起源寒食,说法是起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其时晋文公与介子推等流亡别国,子推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便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停火3天,不吃烟火食,只准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去冬节一百五日”(《荆楚岁时记》),即在清明前一、二日,其主要习俗是拜扫墓茔。大约在元代以后,民间逐渐将寒食、清明合为一个节日。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碣石人过清明节

 

  碣石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与潮汕地区风俗更是大同小异,但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扫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尊敬。秦以前已有祭墓之事,但不在清明。至唐代,清明扫墓开始盛行,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寒食时扫墓。宋代则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3日。

 

 

 

  清明节在碣石及海陆丰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碣石俗称为“过纸”。或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秦以前已有祭墓之事,但不在清明。至唐代,清明扫墓开始盛行,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寒食时扫墓。宋代则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3日。

 

 

 

  碣石人清明扫墓都在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提前或拖后都被视为对亡人的不敬。人到墓地时,先将墓前、墓身杂草拔除,填土整坟,打扫干净。然后刷新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绿色油刷外,其余的字都用红色油涂写。祭祀将毕时,就要压纸镪,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十二张宴币,若为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坟身上也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称作为“新社”,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扫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蚶壳压纸镪,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

 

 

 

  碣石有不少海外侨胞,也常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解放后,扫墓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政府倡导纪念英烈活动。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团体和学校纷纷组织队伍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的业绩,寄托哀思,激励壮志。

 

 

 

  三、清明食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海陆丰、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独特风味。糖葱,又称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一说海陆丰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海陆丰人也有这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在闽南世代相传成风。

 

 

 

  四、今日之清明节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府的提倡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有些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最常见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这是中国的大节,是联系感情、认宗归族好时机,但是,我所见所闻的却全非如此,里面更藏着许多不外人知很多因素…… 清明日食薄饼,仅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真是本末倒置。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各种缘故,清明时节已经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甚至还出现聘请“职业扫墓人”代为过纸的情况。

 

 

 

  五、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长出嫩芽,满目葱翠,一派生机,人们便借上山扫墓之机,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

 

  踏青郊游原为古俗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活动项目,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此民间习俗自古就有,《岁华记丽谱》曾提及:“郡人踏青游赏,散在四郊。”魏晋时,每到“上巳节”,人们便到风景区或溪水之畔嬉乐,带着春食、春酒,或席地野餐,或在河边“曲水流觞”相与为乐。“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此是杜甫笔下长安城郊曲江风景区游人踏青的盛景。至宋代,踏青之风更盛。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宋都汴京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盛况。

 

  现在碣石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等扫墓完毕时,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边食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别有一番野趣。这对于长年累月为工作而辛勤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起到调剂和娱乐身心的作用。

 

  解放前,潮汕清明节孩童还有斗鸡、斗蟋蟀、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和比赛,今已少见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