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碣石古卫城·军城隍古迹

日期:2011-12-09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碣石古称锦江,又名石桥场,田尾山是其隔海天然屏障。据省考古工作者在田尾山、西山等贝丘生活遗址发现的石磋、夹沙陶、硬陶、印纹陶等新石器晚期人类生产、生活遗物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已有先民在南海碣石湾海岸一带渔猎,繁衍生息。在秦以前,碣石属百越之地。秦统—岭南后碣石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博罗县置海丰县;唐武德五年(622年)析海丰县置陆安县,贞观六年(632年)复海丰县。宋、元、明至清初,碣石属惠州府海丰县;清雍正九年四月初七日(1731.5.12)析海丰县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碣石(坊廓都)属陆丰县至今。

     早在唐代,碣石已开发盐场,后来架设了内湾石桥,故又名石桥场。《乾隆十年陆丰县志》载:“济人桥,在邑南六十里石桥场,计长三百六十五门,创建已逸其人,两岸皆水而桥独居海中,潮退时桥基犹见,或传仙人所建。”今人尚未详济人桥旧址。在宋代,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经江西、福建择居石桥场,以捕鱼、晒盐为主业。元代,官府在石桥场设置勾管司,管理粤东沿海一带盐税,盐课司旧址在现西门管区辖内,盐课司地名沿用至今。

     明代设立卫所制度。《明史•兵志》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定卫所官兵,自京师郡县皆立卫。”《惠州府志》载:“碣石故称雄镇,负山阻海,实潮、惠两郡门户,又其地有鱼盐之利,颇称饶给。”可见碣石的地理位置和经济资源足为卫城设置和兵家控海之地。《大清统一志》载:“碣石卫在海丰县东一百二十里,东至海岸二里,西至海滘十里,南至海岸五里,明洪武二十二年置。”碣石卫隶属于广东都指挥使司,下辖九所:内设上、中、下、左、右五所,外设甲子、捷胜、平海三所和海丰县城所,统领步、骑、弓、水旗军,全卫一万零一百员,其中内五所旗军五千六百员,并设立水寨。广东全省共设水寨六处,即:广州南头、潮州柘林、惠州碣石、高州肇庆恩阳、雷州白鸽、琼州白沙。碣石水寨配备兵船六十只,驻扎于甲子港,海面防务直至大东沙岛。《天目斋笔记》(1910年)记叙:“大东沙岛,在汕头海面正南,向属(陆丰县)碣石镇”(该岛上现有台湾当局驻军)。当时碣石卫是国家海防军事要塞之一。

     《明要会•海防》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都指挥花茂始建碣石卫城。”《惠州府志》载:碣石卫城  “城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一百二十丈,雉堞二干六百二十二,敌楼四,下辟门,池深—丈,广一丈二尺。”在筑卫城的同时,根据军队编制兴建营舍,墩台等军事设施;又按朝廷礼制规定兴建城隍庙(城隍庙的建制规模和格局等同于当地的官府衙门)、文庙(奉祀孔子和文昌帝君)、武庙(奉祀关圣帝君)。嘉靖三十七年(1538年)陆丰知县张济时主持碣石石桥场土城建设。《乾隆十年陆丰县志》载:“石桥场盐课司俱罹倭寇,公乃筑土城保障之,寇至附近,民皆避城中,得免”,“石桥场土城东接卫城之垣,其他三面各延百余寻”。其时碣石一地二城相连。清康熙八年(1669年)广东水师副将苗之秀任碣石总兵(任期在康熙八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二年九月五日(1699.5.22—1683.10.24)废弃明卫城,向西南海边移筑石城,其规模与明城相近。

     城隍是神话传说中的城市保护神。古代建国,筑土为城,依城凿地曰隍,城隍之名,即来源于此。祭祀城隍,先从朝廷开始,蔚成民俗,历史悠久,据说我国祭祀城隍神是从《周礼》猎祭八神之一衍化而来。为城隍建祠庙的最早记载是芜湖城隍祠,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六朝时也有建城隍祠的记录。唐代,城隍封爵位;五代时,加封为王位。宋代以后更为隆重,将奉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凡府、州、县皆立庙供奉。元代,在京都建城隍庙,封城隍老爷为“佑圣王”,成为国家的保护大神。明洪武年间,大行封赏城隍神。清代更是相沿成俗,敬拜甚盛。城隍神的司职原本是守御城池,保障治安。后来扩大为护国安邦、剪恶除凶、扬善护正、“以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乃至调和风雨、管理死人亡魂等万事皆管的重要地方神。城隍老爷纲纪严明,公正无偏,“使人知畏,使人有所畏,使人不敢妄为”。所以在古代,以至各级官员到地方赴任,都要按例先到所在地城隍庙宣誓祭祀,以求得保佑。明代,还规定,地方官到任,必须先在当地城隍庙住宿一至三夜,方可到衙署正式办公。道士建道场“超度亡魂”时,也要发文书告知城隍,俗称“城隍牒”,才能拘解亡魂赴坛。这种神文化让人们从心里、行为上得到自我制约和慰藉。

     碣石的城隍庙有二座,明代(第一次筑城)所建的一座为军城隍庙(外城隍),清初(第三次筑城)又建了一座城隍庙,即内城隍庙,其位置在现镇内南门口东侧。明代军城隍庙位置在明古卫城的中心地点(即现军城隍庙原址),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始建于洪武二十七年,至今已有617年的历史。庙宇坐北面南,建筑计有:前殿、拜亭、天街、后殿、福庆庵、观音厅、戏台,戏馆等。主体建筑为三进两院落平面布局,每进面阔进深各三间,前殿和正殿之间筑有拜亭连接,以渲染神庙的神秘气氛;规格为硬山顶建筑,抬梁和穿斗式混合梁架结构。山墙厚68公分,用长42公分,宽18公分,厚10公分的明代砖块彻筑,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物。庙内有碑记70多块,以及匾额和楹联。楹联的内容都是劝人行善积德、遵纪守法等具有警示和教化作用的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警世諴言。庙中供奉城隍大老爷公、夫人妈、八班爷、判官爷、斩首官、千里眼、万里耳、地方公、先生公、急使爷、坚罗爷、伽蓝爷、福德爷、马使爷、马军爷、花姐、神马等泥塑、木雕神像共七十余尊,各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城隍大老爷威严逼人,显赫之灵守护着碣石(含南塘、湖东、博美、金厢)合境平安,历来香火盛旺。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门蚁咬蛀等。军城隍庙进行过多次维修整建,其中在清代有二次大规模的重建,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道光十九年(1839年)。另外在嘉庆七年(1802年)、十三年(1808年)、二十一年(1816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元年(1875年),十四年(1888年)和二十八年(1902年)也有不同规模的整建添置和神事活动的记载。军城隍庙古戏台历来是民间举行演戏酬神等民俗活动的文化场所。

     1950年代,因“破除迷信”,军城隍庙神像被毁,庙宇先后做为粮食仓库、行政办公和学校。1980年代,仓库、办公和学校先后搬迁,古庙归还地方。为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成立了军城隍庙管理组,加强管理和规划整建。1990年代,经各界热心人士支持,陆续将军城隍庙古迹进行了修复,修复后被列为陆丰市指定文物保护单位和碣石镇人民政府名城文物保护点。2011年农历5月按原规格进行重建。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