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碣石镇的“斗城歌”

日期:2008-10-19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城歌”还是“斗城歌”、“斗畲歌”?2008年6月20日,市政协组织委员去城区捷胜镇开展非物质文化调研活动。在该镇汇报材料中,有一个项目是“城歌”,这会不会与陆丰碣石镇的“斗城歌”一样呢?明清时代,捷胜所是碣石卫管辖的,其文化、语言、民俗相对远离海丰县城而接近碣石。但其解释却是自己独特的:“上山有山歌,出海有渔歌,而捷胜过去是一座所城,四周有城墙,分东、西、南、北四城门,设有吊桥通往城外,个城门建有城楼。据捷胜人何大海介绍,古时捷胜有城歌,现在少有人知,其形式借景起兴,句子对应,内容以捷胜所城的生活为主。”这样看来,与碣石的“斗城歌”不同了。
        碣石的“斗城歌”多流传在农村,是农妇和村姑没事时围在一起斗歌的,内容不局限于生活,多为戏剧故事改编。譬如取材于潮剧《陈三五娘》的歌谣:
起头:“井底一点金,井面开花双石榴,陈三五娘相牵走,放掉益春着半洲。”
对应:“井底一点红,井面开花双牡丹,陈三五娘相牵走,放掉益春着半山。”
一般是一人起头,第二人用相同形式和相同内容的对唱,只有个别韵字不同。第三人又要重新起头,就这样一个一个地传下去。最少两个人,最多的无限制,相当于对歌、斗歌。关于这种文艺形式叫什么呢?碣石人叫“斗城歌”,“斗”、“歌”都可以理解,唯“城”不知道该写什么字。如果写“城”,那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笔者多年。2008年在汕尾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会议上,我提了这个问题并吟唱了一段,参加会议的《陆丰文史》一位编辑说是“斗畲歌”,并拿出当期的《陆丰文史》,陆丰有人考证,陆丰的先民是畲族,畲人喜欢斗歌,后来就流传下来。看里面所举的“歌曲”,和碣石的“斗城歌”一模一样。但“斗畲歌”的“斗”是“斗胜负的斗(dou3)”,是鬥、閗、鬬的简化字,而碣石人“斗城歌”的“斗”是“斗榫”的“斗(dao3)”,仅是鬬的简化字。同样是对歌,“斗(dou3)歌”是比赛,而“斗(dao3)歌”虽然有点斗胜负,但主要是凑在一起对歌,只要有两个人以上凑在一起,就可以对唱了。由于对“斗城歌”的“城”字无法理解,加上福佬话(河洛话)的“城”与“畲”音近,故此笔者初步认同“斗城歌”可以写为“斗畲歌”。
         从捷胜镇放给调研人员看的录像中看到,七八个妇女围在一起唱“城歌”,其演唱形式、旋律、歌词都和“斗畲歌”一样。这样看来,“城歌”不是捷胜独有的。当晚在城区政府食堂吃饭时,城区政协主席说他们家乡也有。可见,“城歌”过去在海陆丰的城镇、乡村的妇女中普遍流行,有可能原来从城市流向乡村的,因为明初设碣石卫,管辖甲子、捷胜、平海、海丰等共 9所,属屯兵制,士兵兼任农民,世袭军籍,惠州东部沿海的居民主要是碣石卫的官兵及家属,卫城和所城是沿海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歌”可能就是卫城、所城官兵家属对唱的歌谣,并流传开来的。那么,究竟是写成“城歌”,还是“斗城歌”、“斗畲歌”呢?有待有识之士考证。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